yjm_9029 2023-03-06 497
汪诚一叔叔
宋贤珍阿姨
泰康之家·大清谷居民
“幸福的晚年生活要自己去寻找,我们老两口找到了,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找到!一年多过来,泰康之家对我们来说,就是自己的家了。我们不仅要享受它,更要爱护它!在这里我们有了许多新邻居,他们中有太极拳高手、志愿军功臣、领导干部、文化界艺术家、作家、建筑家、科学家、教育家、当年北大荒知青拖拉机手……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奉献的老年人,大家在这里活力养老,生活丰富多彩。希望更多的老年朋友都到家里来,期待能和大家做邻居、做朋友!”
近日我们采访了两位画家伉俪,93岁的汪诚一叔叔和89岁的宋贤珍阿姨。听他们聊了聊自己一年多以来的一些感悟。
从第一次踏进中国美院算起,二老在艺术与生活上相互扶持,携手共度六十余年的时光
汪诚一叔叔、宋贤珍阿姨伉俪皆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是在苏派绘画的教育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油画家,并在此后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创作于1957年,66年前,汪叔叔到北大荒和北京青年垦荒队共同生活,用了一年时间画了这件作品。表现了在北大荒艰苦的垦荒岁月里,年轻的垦荒队员们战天斗地、迎难而上、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体现了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们在艰苦生活里依然燃烧的浪漫和诗意。这也成了一封写给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信”!
汪诚一叔叔作品《信》
也许现在,很多人已然忘却了老一辈共和国建设者筚路蓝缕的艰辛,正因有如汪诚一叔叔这样的历史记录者,才让民族情怀与记忆得以赓续。这幅作品也让汪叔叔从此享誉画坛。宋贤珍阿姨则是以一幅59年前的油画作品《她们在成长》在第三届全国美展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一举成名!此后又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其作品个性鲜明,《她们在成长》《蚕宝宝》等均被收入美术史册。 相较于汪叔叔的创作风格,宋阿姨的油画作品,显现出一种具有当代性精神品质,在抒情写意中的真实。她在艺术上毫不造作的真诚和对生活深刻而独特感悟的基础上,与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富有江南特色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宋贤珍阿姨作品《春花》(左)、《蚕宝宝》(右上)、《她们在成长》(右下)
从两位长辈第一次踏进美院算起,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他们在艺术与生活上相互扶持,已携手共度六十余年的时光。他们共同走过甘南藏族草原,和牧民一起生活;走过呼伦贝尔、江南、澳门等地,写生、授课;去欧洲考察、办展览,但去得最多的是江南水乡。宋贤珍阿姨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水乡女性形象,那个裹着玫瑰色大头巾的”春花姑娘“,粗大的手指缝里永远嵌着洗不净的泥土;那个灶台前的媳妇,抱着孩子的“母与子”……那些文化不高、心地善良、索取很少而付出太多的中国农村劳动女性,成为宋阿姨艺术的重大特色。
泰康之家“1+N”多学科团队由管家、护理、康复、医疗、药师、社工、文娱、运动、餐饮、营养、后勤保障等多个专业岗位组成,是一支阵容强大、专业过硬的团队,成员大多为朝气蓬勃的90后、00后。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走进泰康...
2025-04-17 75
2024年10月的一个夜晚,静谧被一声闷响瞬间打破。杨叔叔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老伴蔡老师摔倒在地。惊慌失措的他,手忙脚乱地拉下了报警绳。仅仅3分钟,管家、医生、护士、安保人员便如神兵天降般冲进房间,迅速展开救助。当救护车呼啸着驶向医...
2025-04-14 84
01北京的春寒尚未褪尽,泰康之家·燕园的院子里已缀满银发。清晨8点,79岁的冯家盛准时出现在广场上,跟着音乐舒展筋骨,动作如行云流水。这是冯阿姨入住燕园一年以来平凡的一天,但每一天的舒心与快乐又让她一次次意识到这种生活的可贵。她从未想过晚年...
2025-04-08 95
泰康之家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老年人选择到此旅居生活?首先离不开其全国大规模的连锁化养老社区布局,为长辈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旅居目的地选择。如今,泰康之家已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布局了43个项目,22个城市24家社区实现开业运营。其中,苏州泰康之...
2025-04-01 122
最幸运的是,退休后能和姐姐携手入住燕园“抱团养老”让幸福生活无限续航提到入住燕园的原因,朱恺阿姨感慨:“从来没想过能来到北京养老,很幸运自己有一个好姐姐!自己的养老问题全靠姐姐帮忙解决。”朱恺阿姨的姐姐朱玲阿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是研...
2025-03-21 129
CCRC养老模式(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是一种为老年人提供全周期、多层次养老服务的综合型社区模式,旨在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健康阶段的需求,使其无需频繁更换居住环境即可获得适宜...
2025-03-19 164